10月14日,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颁奖大会在西宁举行,大会隆重表彰奖励为全省科学技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马吉孝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月霞主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尼玛卓玛、省政协副主席王绚出席,副省长张黎宣读奖励决定。
青海盐湖所王敏研究员荣获“创新驱动奖章”,冯海涛研究员荣获“杰出工程师奖状”,刘海宁研究员荣获“青年科技奖状”。
王敏针对青海低锂高镁的盐湖卤水特点,创新性提出“梯度耦合膜分离新技术”,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镁锂比盐湖卤水分离提取锂的新方法,在一里坪盐湖依托企业建成万吨碳酸锂生产新装置。为察尔汗盐湖铁路以东低品位固体钾矿固液转化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提出尾液、尾矿中钾资源分离工艺技术研究设想。设计了由盐湖无机盐直接制取高性能熔盐储热介质的新途径以及硝酸盐杂质离子精确调控的新思路,相关熔盐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建立了多元熔盐相图数据库,提出熔盐微结构对热物性及腐蚀性的影响机制,成功解决了硝酸熔盐储热介质储换热效率低、腐蚀性强的问题;建成了国内首座1MW熔盐储热系统工程化测试平台,实现了储热介质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预测,提出了熔盐杂质含量、性能评价相关的国家标准。以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为核心,应用绿色/低成本分离技术,优选分离提纯工艺,实现多金属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申请发明专利70余件,授权专利40余件;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33篇;国家标准5项,团体标准1项。
冯海涛致力于研究电化学方法在铬盐生产中的应用,深耕新型铬盐生产技术,带动走出“重污染行业之首”的困局。作为团队核心提出基于电化学的铬盐清洁生产技术集群,涵盖三条大工艺和四种母系铬盐产品。包括氢氧化钠溶液中电化学氧化铬铁制备铬酸钠联产三氧化二铬和三氧化二铁工艺,离子膜电解法从铬酸钠合成重铬酸钠工艺,以及离子膜电解法从重铬酸钠合成铬酸酐工艺。相比现有铬盐生产技术,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反应条件温和、利用效率高、工艺过程可控、废渣废气排放量低和技术衔接性高。目前团队代表成果“离子膜电合成重铬酸钠技术”已试车成功,产品规模达5万吨/年,同时副产氢氧化钠(32%)4.2万吨,氢气3.75×106标准立方米,氧气1.88×106标准立方米,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发表论文17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5件、省级科技成果5项、奖励7项、地方标准3项,推广应用成果3项,其中1项已经建成产业化生产线。助力青海省打造出铬盐清洁生产的标杆企业,引领国内铬盐行业的绿色发展。
刘海宁一直从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盐湖稀有元素分离材料与技术研究工作,在盐湖分离材料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年来,创新性的制备了同时对硼、锶具备选择性的吸附材料,制备得到了系列碘离子、硼酸根吸附材料,研发实验室用全自动动态吸附(离子交换)系统及适合实验室电吸附研究的装置,积极探索吸附-浮选、络合-浮选等耦合分离技术在盐湖资源分离提取方面的应用。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培育项目、青年项目,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西部之光及青海省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取得授权专利15件。被聘为《盐湖研究》《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曾获“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院长奖优秀奖”“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励,并入选“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青年创新促进会”。
王敏研究员(左)、冯海涛研究员(中)、刘海宁研究员(右)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