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为科技创新国家富强凝聚改革力量

发布时间:2014-11-03

  什么样的人书写什么样的历史。

  65年前,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的成立,宣告中国历史上科学研究全新时代的到来。2天前,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65岁的生日上,只有一场开放务实的院史知识竞赛为她庆生。

  虽然没有隆重的仪式,但65年的院史忠实记录下了她的厚重。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我们虔诚地翻开这部历史,感受到的,正是与这个国家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

  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无论是“两弹一星”的辉煌、动乱时期的低谷,还是改革开放后的蓬勃,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的发展,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曾记否,她举全院之力保障“两弹一星”研究;她义无反顾地转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她率先壮士断腕,冲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沿。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科技事业的缩影。昨天的荣誉,并不能替代今天的卓越。和祖国的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科技事业虽然庞大却并非完美,虽然突飞猛进却仍有差距。

  科技论文高居世界第二,影响力却仍然不足;基础研究逐步受到世界尊重,却依旧未有一个诺贝尔奖出现;高新技术虽为我们赢得订单,但更多的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

  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能力做坚实后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图将面临严峻挑战。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制约着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改革激发创新,创新促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标定清晰的方向。只有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红利,只有创新,才能最有力地推动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复兴、民族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如今,这些都已经成为科技界默契的共识。

  作为科技国家队,此刻擎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旗,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责无旁贷。历史上科学院的一系列改革,就曾被国内外科技界、党和国家领导高度关注。在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就曾开人才先河,启动了第一个中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曾突破藩篱,率先试点所长负责制;曾未雨绸缪,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并进行大规模的机构调整。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希望科学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一个全新的航标,同样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谆谆期望,拳拳深情。要实现“四个率先”要求,为国内其他科研机构树立榜样,为中国科技界率先垂范,只有不断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掘、释放更多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走什么样的改革道路,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未来。十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参考国外体制的特色研究所成功布局、转变,但依然无法挑战和撼动国内主流研究机构的现状。在科技界的整个大盘棋中,国外模式对现有科研组织模式的颠覆性改造,并没有在中国取得预想的效果。

  照搬别人的做法注定无法成功。65年的荣誉和使命,让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人必须再次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的最前线。

  走过第65个年头,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这个核心问题上来,拉开了“研究所分类改革”的大幕。希望从牵动各项改革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入手,稳健破局。

  秉承65年的积淀和国外科研机构改革经验,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将自己的所有机构分为“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个大类,进而辐射到其他改革的层面。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无法一蹴而就。此轮改革,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并非“一刀切”式的改革,而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试点先行,由点到面,盘活全局,平稳推进,让变革的触角抚向肌体的每个领域。

  循着“试点先行”这个突破口,将继续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智库建设新体制、全面扩大开放合作,这一整套改革举措共同构成了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率先行动”计划》。如今,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愿景已徐徐展开。

  革故鼎新先天下,六十五载梦强国。

  回首65年往事,中国的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与国家一起成长强大;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从弱小起航,将辉煌与荣耀书写满了共和国的历史。走过艰辛的探索与奋斗,祖国科技事业与国家全面复兴的新曙光正在显现。

  今日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是时代的诉求和最强音。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将一如既往地凝聚改革力量,继续承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向着全球科技的顶峰前行,向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通天塔攀进!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11-03 第1版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