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理念决定研究差距

发布时间:2014-01-01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周熙檀       发布时间:2013-12-31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任何舜平出现在记者面前时,精神奕奕。中午和曹文宣院士以及自己的学生其进工作餐,是件快乐的事情。
在交谈中,对科研饱含激情的他很快将我们带入他快乐的科研世界。“宏观抓理论,微观抓突破”,这样的理念多次被提及。他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理念推而广之,打破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界限,二者必须结合起来。
统一理念 推动学科发展
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来说,科研理念和目标同样重要。“理念决定研究差距。”何舜平说。
作宏观研究的,开始通过微观研究来推动宏观;作微观研究的,从头开始学习并拓展宏观视野——这是记者采访实验室的感受。尽管在何舜平看来,目前这个理念对实验室的影响还远不及对其学科组的影响来得深远。
“我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宏观抓理论,微观抓突破,应用抓产品。”何舜平说。
作为实验室主任,何舜平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难题,就是重点实验室本身的科学目标和独立PI研究任务之间的协调问题。无论怎样强调这个理念的重要性,都不可能变成一种行政命令贯彻下去。
“必须通过高质量的产出来确立目标。”何舜平说。
   鱼类学研究员何舜平把“宏观抓理论,微观抓突破”的理念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了充分的体现。
“科学研究不要去严格区分宏观和微观,所有科学问题都是在同样一个哲学理论条件下进行的,任何一个宏观的因子都包含了更加复杂的微观过程。”何舜平说。
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研究的理念之下,标本采集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此后先对样品进行形态学分析、基因组测序等工作,然后通过分子进化、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分析,建立模型。“这样,研究工作才具有价值。”何舜平说。
“中科院的研究员都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他们乐于接受创新的方法和思路来提升自己的研究。”实验室正在向国家重点实验室迈进,而何舜平认为目标并不遥远。
发展超级计算 建立进化生物学数字平台
中科院超级计算分中心落户武汉,与研究所的支持和何舜平学科组的极力争取有很大关系。而这,与实验室的另一个发展理念有关。
“研究基因组进化,不通过简单的描述,而是要通过复杂的计算。”何舜平说。
目前,实验室大量物种数据,以及基因组的拼接数据,乃至系统发育重建都需要大量计算,而这些依靠的正是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其落户武汉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极大地加快了武汉地区科研信息化的进程。”何舜平强调,信息化对宏观研究也至关重要。
将传统分类学内容数字化,将生物种类、分布、DNA条码序列等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生成科学数据库。“这样更容易达到数据共享。”何舜平说。
从实验室2012年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进展来看,鱼类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鱼类行为与进化学研究等宏观研究,在微观研究层面取得进展,比如鲢鱼转录组学的研究、鳅超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全面研究。而这些成绩,是实验室宏观微观结合研究,以及依托高性能运算的集中体现。
恪守传统 更勇于创新
实验室主要围绕东亚这一特定区域内季风性气候进化条件下形成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水生生物的进化、适应和保护研究。而这部分,实验室有长期的积累,老一辈的研究不断被接棒和发展,因此,恪守传统是实验室的特点之一。
然而实验室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锐意创新。
“我们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直接的手段,对水生生物起源、物种分化,以及适应环境的过程进行重建模拟,反过来指导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遗传育种。”何舜平说,勇于开拓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只有在传统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前沿的研究,才有可能获得创新性的突破。”何舜平说,而Nature、Science提供了平台,是从最经典到最前沿的集成。
因此,对于实验室的发展,首先需要引进人才。通过引进生物信息学、科学数据、分子生物学的人才,可以改善研究队伍结构,形成组合拳;另外是加强多学科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创新和发展。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12-31 第8版 平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