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教育界和科学界跨界合作为学校创新育人带来突破

发布时间:2012-10-22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10-22

被誉为“脉冲星之母”的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乔瑟琳·贝尔女士日前受聘担任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的“名誉校长”。三十五中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担任名誉校长,离不开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专家的牵线搭桥。而三十五中与中科院间的“情缘”更是深厚--联手创办中科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深度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共同求解“钱学森之问”。

跨界联手培养创新人才

“普通高中生很难接触到最尖端的技术,该如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的技术对宇宙来说太过渺小,怎样才能验证杰出科学家的天才想法?”……在三十五中十几位学生围着心目中的“明星”,用流利的英语向贝尔女士请教“专业问题”。

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学生而言,与科学家交流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在传统的课堂,而是进入大自然、工业场地、科学实验室……这些正是教育界和科学界跨界合作带来的突破。

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三十五中主动联手中科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于2010年创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我们希望依托中科院,设计特色课程,突破课堂边界,将学校科技教育与同步进入国家院所实验室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说。

“特供”课程突破课堂边界

将特色课程视为特殊人才培养的基础,三十五中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精心搭配五大课程“套餐”,提供172种营养均衡且风味独具的“菜点”。其中,中科院课程是三十五中与中科院合力打造的“特供”课程。

高一是基础性课程单元,每周半天请科学家为学生讲解科技前沿和热点,开阔视野、启发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走进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实践,寒暑假参与国内外科考,学习科研方法、体验科研过程、增强科学实践能力。

学生们收获最大的还是在高二、高三学年的课题研究单元。中科院实验室提供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在中科院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下,设计、实施、完成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首届培养班的55名学生完成了15项课题研究,涉及环境污染、克隆技术、城市交通等。在今年7月18日的课题成果汇报会上,担任评审的中科院专家认为,通过研究课题,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提升了科学素质、锻炼了科学能力,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整合资源创新育人模式

三十五中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称赞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创建科技创新人才实验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三十五中遵循“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学校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育人模式:迎接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的挑战,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融通中美教育优势,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启动“二四制”课程改革实验,对6年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为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充裕空间……

据悉,明年,三十五中将在新校舍建成6个中科院高端实验室,涉及自动化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搬入新校舍后,高中部将引入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五制”改革,届时每个学生都将有一张个性化课表。为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奠基,这正是三十中改革创新的动力与目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