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08-01
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底成功发射至今,在圆满完成与神舟八号、九号飞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还利用其实验支持能力,开展3项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网8月1日对天宫一号的3项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研究所获成果予以具体介绍——
高光谱成像仪“看得更清、分得更细”
与目前国际上尚在运行的卫星高光谱遥感器相比,天宫一号上的高光谱成像仪在波段范围、波段数目以及空间分辨率等成像基本参数上具有相当优势。
截至7月26日,该高光谱成像仪已在轨稳定运行近7000小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遥感数据,经初步处理后,已向用户单位提供数据2TB,为各类用户开展地质调查、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水文生态监测以及环境污染监测分析提供支撑服务。
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由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是目前中国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综合指标最高的空间光谱成像仪,可实现纳米级光谱分辨率的地物特征和性质的成像探测,在农情监测、作物估产、国土资源调查、环境评价和监测、城市动态变化监测、地质调查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实时监测空间环境“一举一动”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搭载的另一有效载荷——空间环境监测及物理探测设备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制,其主要功能是综合监测高能带电粒子辐射、轨道大气环境参数,为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变化机理研究以及目标飞行器、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保障提供准实时监测数据。
该套设备由带电粒子辐射探测器、轨道大气环境探测器和空间环境控制单元共3台仪器组成。其中,带电粒子辐射探测器是国际上首次在近地轨道开展多方向带电粒子探测的仪器,它突破多方向传感、多传感集成、抗干扰等关键技术,使中国的高能粒子辐射探测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轨道大气环境探测器采用多探头组合等技术,在实时监测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微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的同时,兼具原子氧及其它空间环境污染效应监测的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目标飞行器和飞船轨道、姿态控制以及精确变轨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结合探测数据开展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天宫一号、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空间环境预报,提高了轨道大气密度预测精度,服务于高精度轨道预报。
“可见光衍射”解析胶体晶体结构
天宫一号上开展的复合胶体晶体生长与相变实验,旨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研究亚微米尺寸的带电胶体颗粒悬浮液在不同电场和温度下的结晶和相变过程,探索重力对胶体晶体自组装的影响。这也是首次在空间科学实验中采用可见光衍射方法实现胶体晶体的结构解析。
目前,3个实验样品共计在轨开展实验19次,其中,等温变压实验12次,自然结晶实验6次,地面同步开展实验,通过天地对比发现重力对结晶实验过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该实验为空间站长寿命科学实验进行了关键技术验证,获取到长期在轨科学实验运控管理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