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29年到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所从事中国陶土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地点在上海岳阳路320号,那里有中央研究院几个所。1949年5 月上海解放。不久,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管会主任的陈毅同志即来岳阳路,召集各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讲话,记得会场悬挂的横幅大标语上写着“科学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对长期饱受反动统治欺压的知识分子来说,确是十分新鲜,从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毅同志向大家亲切慰问以后,即宣讲有关的政策和措施,特别着重谈了“科学为人民服务” 问题,语意亲切感人,这是我上的第一堂党课。
我们还聆听过周总理、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中国大好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报告,他们对科学事业十分热心,关心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引导我们考虑问题要实事求是,理论要联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1951年11月中旬,我们又学习了当年9月14日胡乔木同志在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第二次院务会议上的报告及郭沫若院长“为人民科学的发展与祖国建设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乔木同志讲科学家要做一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需要学习,但最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会后大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收益不少。
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实验科学工作者,一般说来,比较容易接受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中华民族长期受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知识分子也身受其害,他们对反动势力十分反感,但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他们对民主、对科学都十分拥护,一旦得到解放,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热情喷薄而出。因此党和政府向科学家发出“科学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的号召是不难使他们理解、不难触动他们的心灵的。从此入手进行教育,则许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上海物化所北迁的实践又加强了我上述信念。
1949年下半年,中央领导同志即酝酿要南方科学技术工作者到东北参加工业基地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关内科技工作者去东北厂矿参观访问。记得1950年我和弟弟柳大维都被选派送在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学校设在北京西郊海淀,我在八班三组,大维在八班四组。5月6日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来人通知我们说,科学院冶金陶瓷所所长周子竞和物理化学所所长吴学周等将赴东北各大工业城市考察,邀我们进城晤叙座谈。1951年间,除吴所长常常应召到京、沈一带访问开会外,物化所研究员梁树权、沈青囊、钱人元等同志亦多次出差辽沈各地开会讨论工作。 1951年9 月17日我和几位同志离沪去京参加了一些讨论会,然后于9月25日参加在大连召开的东北科学研究工作第4次报告会。会期5天,会上有64篇报告,到会机关38个,出席177人,其中30人是从关内去的,旁听有900多人,总计1400人,盛况空前。当时物理化学研究所有钱人元、郑绍基和我参加。会后我们还去长春参观化学化工方面的工作。后来又去鞍山、锦州合成厂,10月中旬返回上海。一个月的参观访问使我们对东北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留下了十分令人兴奋鼓舞的印象。
领导同志的报告,语重心长的讲话以及在东北各处亲身实地的参观,对不久以后上海物化所的北迁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陆续对华东地区所属各研究所进行了组织调整。原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所与北平研究院化学所合并,重新成立两个研究所:一个是庄长恭担任所长的有机化学研究所,一个是吴学周担任所长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后者于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初组成,科研人员包括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一些应用化学领域方面的共27人,加上一批分配来的同志,共57人。同今天我们各化学研究所比起来,当然是很小的了,但在当时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关内各研究所中,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所哩!
人数虽少,中高级科研人员的比例还比较大。虽说一年多前军代表李亚农同志就向大家谈过,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有把上海物理化学所迁东北的设想,大家意见还有分歧,有的同志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1951年12月21日到1952年3月11日,吴所长出差北京并对东北作了77天的长时期考察和了解,回来后态度就很坚决,表示十分拥护中央的决定。与此同时所里又组织中高级科技人员去东北有关科研、工业基地参观访问,大家思想认识又提高了一步,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支援东北工业建设。思想改造的重点就是学习“科学为国家建设服务的问题”。很多人对迁东北支援工业基地表了态。吴学周所长带头响应中央号召,中高级人员以身作则也纷纷应召响应,乘思想改造的东风,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了这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
到6月上旬,物化所组成刚半年,便制订了搬迁计划,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搬迁委员会。下面设4个组,各组的负责人和任务为:(1)秘书组:朱晋、沈天慧、洪漪镧。负责对外联系,人员调配、装箱单及财产目录核对。(2)事务组:余柏年、王富友、汪师俊、程时。负责装箱材料,安排存放地点,联系托运等。(3)装箱组:吴人洁、柳大纲、徐晓白、张赣南。负责装箱,编制清单。(4)清理组:钱人元,梁树权、张定钊、沈青囊。负责仪器、化工机械、图书等整修和装箱。
到6月底做好了准备工作,7、8两月清点装箱,并编制了详细清单。整个搬迁工作由吴所长统率,我负责所内组织安排。上海化学研究所分为有机所和物化所后,仪器药品已按所分开。属于各自专业范围的图书期刊当不难分开,但部份综合性的过期刊物、手册等两个所都要用,这件事由汪猷同志代表有机所,我代表物化所本着工作需要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协商,也得到了妥善满意的解决。
整个搬迁准备由于全所同志的热心努力,团结合作,顺利地按预期的时间完成了。
当时决定迁往长春人员计55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3人,大学生以上的 50人,连同家属总计80余人。1952年北迁长春的有3个组:光谱组,固体表面化学组(从事多相催化与催化剂)和分析化学组。分析组原准备调沈阳组织工业检验所,后因检验所暂不成立,亦陆续来长春。还有工业化学组(后改为应用电化学组),当时因为与中央农业部订有合同,需在上海完成种子杀菌剂 “西力生”的部分中试工作,同时要进行125千瓦变压器的试装工作(这是为研制刚玉作准备),决定1953年春天再迁。 大约从9月起3个月内以不过二、三十人的人力完成了包括专用家具在内总数达720 箱的装运工作。到长春后又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全部图书杂志及90%的药品开箱和初步整理,并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的布置,为新的一年能早日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在整个北迁工作中,同志们发挥了高度的工作热情,克服了上海的炎热天气和长春的寒冷,战胜了疾病等种种困难,坚持高质量按计划完成了任务。特别是负责装运的同志,以不多的人力,还尽量利用现有材料钉箱,如期完成了全部物资的发运。包装工作都十分仔细,危险药品都未出问题。到长春后开箱检查,总计破损率不到千分之一。
1952年11月,上海物理化学所的科研人员及家属经过2300余公里的长途旅行胜利到达目的地。11月的长春已经相当寒冷,但大家心怀为祖国建设的热情,克服了“马后桃花马前雪”的严峻气候,勇往直前。12月中旬700多箱物资也运到了长春,又开箱清点,分门别类编造一式五份的移交清单,一份送上海科学院,一份给长春综合研究所存档。移交、接收双方都 签名盖了章。在搬迁工作中,沪区各所曾给我们不少帮助,有几位员工虽然决定留上海有机所工作,也热情地送到长春帮助清点清楚后才回上海。此中有管理物资负责人张均仁同志,职工高士云等同志,厚情感人在此特别致谢。
建国初期,建设在全国兴起,然而重点在东北。郭院长受命中央,早有组织东北分院的考虑。几经规划,乃于1952年9月正式在沈阳成立。严济慈同志受院党组和郭院长的委托与恽子强、武衡等同志主持东北分院工作。建成了一批与重工业建设密切关联的研究所,提若干重大科研课题,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努力为国家建设服务,制定并发展了东北科学研究所自1949年起创立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制度,为领导好管理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开端。1952年10月东北分院还开过有6个研究所、馆主办的1953年研究工作计划会议,我和物理化学所的几位同志到沈阳参加。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吴有训副院长、分院严院长、武衡秘书长都做了报告,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热烈,这是科学和生产互相结合的科学计划会议。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东北分院多所的创建,对整个科学院以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东北分院计划会议期间,长春综合研究所夏光韦副所长及秘书室主任孙书棋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和对物化所迁长后在宿舍、实验室等方面的安排打算,希望以后两所同志密切配合互相协作。
1952年12月6日,长春综合研究所又召开了盛大的欢迎物化所迁长庆功发奖大会。严院长亲自致词并主持发奖会。当时我出差外地未能参加。后来得知会上还有夏副所长致欢迎词,讲了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由于吴学周所长热烈响应中央号召,在反复调查研究后决定迁往东北,全所同志亦能深明大义,热心支持中央的决定。他还说了很多振奋人心的话,使同志们很受鼓舞。
1953年我们光谱组就开始和综合所物理室的光谱组合起来,研究光谱法测定钢铁组成的炉前分析。结果缩短了化验时间,加快了冶炼速度,提高了钢产量,为鞍钢等厂的钢铁生产作出了贡献。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有机汞杀菌剂西力生的中试发展研究,与苏家屯研磨材料厂协作人造刚玉的研究,合成新型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料的研究,水煤气合成催化剂的研究等等。物理化学所的这些课题都列入了1953年东北分院的计划,这是我们联系工农业生产的胜利开端。
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搬迁长春是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和东北分院一件值得回忆的大事。参与搬迁的人员,至今大多数已白发苍苍,有的已不幸离开人间,但在当时作为5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甘愿舍弃江南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冰天雪地的北国,艰苦奋斗,努力钻研业务,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这种精神将永久铭刻在后继人的心中,载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册。这篇回忆散记,仅是全豹之斑而已。草写过程中得到当年共事的张均仁同志、岳国粹同志提供部份重要资料,为散记增益光辉,附此致谢。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长春综合研究所与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合并组成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应用化学研究所,已历时卅余年。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吴学周所长精心辟划和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已组建了分析化学、稀土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金属腐蚀、催化反应、电化学及结构化学等学科和队伍,为东北地区和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解决了许多科技问题,理论实践交互推进,有所创造,成果丰硕,人才蔚起,曾多次受到国家的奖励。今天应化所学术上的兴旺气象,也是当时上海物化所北迁的期望所在。也说明了科技人才的交流,将更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应化所也必将在“四化”征途中,更上一层楼,作出更大贡献。
1984年3月于北京